2022-06-30
所谓乡愁,在我看来,就是能沟起本地人怀旧思乡,能引起外地人惊奇概叹的东西。这东西有可能是建筑物,有可能是自然物,有可能是一种风俗,也有可能是一段故事。这些东西都是乡愁的基本元素。一般来说,大凡历史久远的村庄多多少少都会遗留一些乡愁的元素。如今的高安陈姓村,无论村大村小,几乎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在长达百年的建村历史中,祖祖辈辈不知多少人付出了心血与汗水,不知留下了多少智慧与劳力的结晶。尽管经历了漫长岁月的自然侵蚀,遭受了历朝动乱的人为破坏,许多先人遗产不复存在,但总会留下一些痕迹,以呈现古今文化一脉相承的联系。笔者在高安寻古就最喜欢寻觅这样的东西。例如在荷岭的上寨,有幢始建于明代中叶的陈氏宗祠就是如此。据说该祠始建于明代中叶,为了让村庄的悠久历史得以流传,让村庄的古老文化得以延续,该村先辈早于公元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就根据原样重修了该祠堂,到2011年该村晚辈又再次对祠堂进行维修,从而使......
一是,胡公满第74世陈旺,遵祖遗训,迁居江西九江德安县,建立江州义门陈,宋时已聚居3900余口的大家庭,同炊共饮,可谓人间第一,世间无双。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宋仁宗下旨,并将90处皇产土地赠给义门陈氏,将江州义门陈氏分为291庄,迁向全国17省市。历史上,由皇帝下旨分家的姓氏,只有陈氏一族。二是,江州义门陈氏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体制、制定家法33条、可谓首创,它具有国家法律的雏形。三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陈姓可谓人才辈出。据中华人名大辞典》历代人物卷(1949年前)有史可查的陈姓名人有375名,如汉代名相陈平,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宋朝时,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三兄弟同中进士,同朝为官,官至宰相。四是,在中国的科举考试中,明清两朝,陈姓学子考中进士2383名,占全国进士及第总数的4.6%,状元达30名之多,更有奇者,湖北沔阳(今仙桃)人陈柏、子陈文烛、孙陈汝壁祖孙三代同中进士......
“黄帝神兵阵,舜后万世陈。”陈氏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望于颍川(今河南长葛),南开闽漳,遍及全球,为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陈姓人口众多,名宗望族也多,如义门陈氏、贡川陈氏、玉湖陈氏、柳溪陈氏、北庙圣王派、南院太傅派、伯万公派、贽公派等等...陈氏祖先名士辈出,不胜枚举,此处仅举贽公家族一脉六大历史名祖(含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以供贽公后人多了解、熟悉一下自己祖先: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像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黄帝以打败炎帝、蚩尤部落统一华夏;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创文字、制音律、创医学等。陈氏血缘始祖舜帝像舜帝,名重华,字都君,三皇五帝之一是古代贤明圣君,中华文明的开......
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夏、商、周三代是“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天子、诸侯、大夫、士、奴隶等级分明。秦人以武力统一六国,结束了这种局面,可惜二世而亡。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两汉实行的选官体制是察举制,具体就是朝廷官员有权力举荐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入仕做官的基本前提。由于被举荐者是举主的门生、故吏,这样逐渐形成一种依附、报恩的关系,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已经逐渐沦为变相的世袭制,不再是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其实东汉末年,天下已经成了许多累世公卿的顶级士族,他们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就来盘点一下汉末三国时期的六大顶级士族之下邳陈氏:四、下邳陈氏下邳淮浦陈氏,是汉末顶级豪族之一。按《后汉书陈球传》记载,陈亹(wei)为广汉太守,其子陈球为太尉,陈球之弟陈瑀,先后为扬州刺史与吴郡太守,陈瑀之弟陈琮,为汝阴太守;陈瑀从弟陈......
历史上最伟大的陈氏父亲,陈省华,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陈氏父亲,生三子,尧叟、尧佐、尧咨,父子皆进士,尧叟、...
德化县丁乾村陈氏宗祠,即刻扫码,参与陈氏家族话题讨论!...
祁门古戏台,祁门古戏台(6-569)已于2013年12月失火烧毁的会源堂是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
东莞市石龙镇蒲溪村陈氏宗祠,即刻扫码,参与陈氏家族话题讨论!...
1111隋朝末年,隋炀帝国暴虐,徭役频繁,苛政如虎,加之连年水旱灾害不断,民不聊生。百姓度日如年,铁血男儿结集成群,义旗四举。当时,江淮之间有一支兵强马壮的起义军,首领叫杜伏威,占居历阳(今和县)称总管,周围小股起义军纷纷率领人马投奔他。杜伏威是个文武双全之人,胸怀大志,目光较远。大业五年(公元六0九年)传下命去,凡有志同道合的兄弟,不必带人马集结历阳,可在本地发展,相互间快马传令,保持联络,一处有难十处奔救。话说这女山湖南岸不远处有一土丘,当地人叫陈堆。这陈堆高约十几丈,堆顶平坦,长宽均近五十丈。这里驻扎着一支归属杜伏威统管的义军,二百多人,为首的是当地殷家庄殷雷、殷电兄弟二人。殷雷年方二十二,人高马大,自小练就一身好武功,使一把丈余长五股钢叉;殷电年方二十,精瘦白面,知书达理,但手中一杆方天戟出神入化,几十大汉难得近身。殷氏二兄弟聚集二百多号人马,早晚操练,并不断招军买马,杀富济贫,囤......
话说朱元璋放牛时,同小伙伴一起玩耍,杀了小花牛"犒劳三军",被其舅舅撵出家门,以后四处讨饭。朱元璋人虽小,但很聪明,他只挑大户门头讨要。由于朱元璋是"真龙天子"之身,讨饭到户"大爷、大娘"一叫,被叫之人不是头痛就是腿软跌倒在地。据说津里钱老财家一天正吃饭,朱元璋赶到,依在门框边,叫了半天,无人理睬,气不打一处来。朱元璋见钱老财筷头上夹一块肥肉正往口中塞,骂声:"噎死人这个老抠油!"调头就走。没走出几步,就听钱家老小"爹呀"、"老爷"吵吵乱叫。后来听说那钱老财就是被那块肥肉给噎死了。从此,津里一带大户人家远远看见有十来岁小要饭花子过来,就赶忙把大门紧紧关上。无奈,朱元璋只好离开津里,一路往西流浪讨饭。1111一日,天降蒙蒙细雨,朱元璋不知走了多久也没要到一口吃的。眼看天中了,远远看到许多人在抬土修塘埂,朱元璋身披蓑衣,浑身发抖,凑过去看能不能找点活干,好混口吃的。朱元璋来到塘埂前,见......
陈三立:弼德院顾问大臣民政部右侍郎军机大臣上行走林文直公神道碑铭 时间:2012/5/717:07:27点击: 334 【宽幅显示】【微信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更多 varjiathis_config={data_tr...
富有传奇故事的是,台湾高山族依那思罗生的后代分居台湾和大陆,至今已有312年历史。《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载,依那思罗娶岑氏后生有四子,长子陈元珍、四子陈元珠留在大陆,现已传到13代;二子陈元勋、三子陈元杰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黄廷征收台湾时,由依那思罗带回台湾老家诸罗县(今嘉义县)阿里山土番猫地干社,陈元勋改名为思罗邓勋,聚落村改名为“陈厝寮”;陈元杰改名为思罗垦杰,改聚落村名为“陈井寮”,保留了邓州姓名、地名的特征。清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二十四日,台湾高山族人陈阿让曾来这里寻根认宗,他是依那思罗的六世孙、陈元杰的五世孙。据《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载,”该家谱写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依那思罗的七世孙陈道平创编族谱而成。1682年,黄廷奉命率军征收台湾,一部分士兵娶当地高山族姑娘为妻,回归邓州屯垦定居。在邓州城西至冠军古城一带的闽营村(黄廷军人聚居村),有许多具......
《兴宁陈氏族谱总谱》记载:元、明、清辗转流入兴宁陈氏计有13派之多(实际归为11派),入谱人数为156904人(1997年修谱统计),分布于全县(市)29镇。开基始祖主要有:1、兴宁坭陂东山寺子斌(义门陈汀州庄君辅公后裔)于1372年左右从宁化石壁迁至兴宁东山寺老山下,1997年版谱记载入谱人数为23522人。2、兴宁城南聚星第陈贽(有谱称法贽),其先居宁化石壁,后迁江西泰和柳溪。元天历中以进士出身官循州教授,后于1364年左右落居于兴宁城南聚星第。为兴宁陈氏最大脉派。3兴宁石马陈斐然(义门陈汀州庄孟二郎后裔):元大德年间(1306年)自宁化石壁迁入,后裔分迁于石马各地。繁衍后裔两万多人。4、叶南楼下世祥公,于明洪武8年(1375年)从江西雩都(今宁都)葛藤坳迁入西厢下中畲大塘面开基,后移居黄岗头寨里创业,至四世以文公又迁至楼下陈屋。已传24世,人口2400多人。5、曾坑里陈伦携子宗道,于......
陈氏迄今,中国陈姓人口达70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9000万。其中颍川陈氏子孙达6000万以上,名列中国第五大姓,在南方地区和海外名列第一大姓。颍川郡望是其中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历史悠久,名声响亮,帝王将相,人才济济,影响巨大!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生于此,夏禹建都于此,因此成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祥地。东汉时期颍川郡属于豫州刺史部(治所今安徽亳州)唐朝改颍川县为长社县,改颍川郡为许州。从此颍川不再作为地名存在,甚至原颍州之名也归属了颍水下游的原汝阴郡(郡治汝阴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宋时,在此建颍昌府,之后基本称许州。颍川陈氏始祖:陈寔公(104-187)字仲弓,颍川许人也(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少时家境贫寒,曾在县里作小吏,做事任劳任怨,而又有志好学,受到县令的......
湖北松滋市,宜都市,五峰县交界处陈氏字辈:克振家声远,贻谋世凙长,诗书资启廸,炳蔚焕文章,凤詺千篇锡,鹏程萬里翔,勳名垂史册,百代衍赓颺。河南省商城县陈氏字辈:东文锡国光宗耀祖敦本守泽忠孝仁义振兴嘉业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晓关乡,张关村。张关铺陈氏字派:老字派(通、德、昌、元),新字派:大道文星显,洪开万世勋,家明光国祖,荣耀会三元。鼻祖陈通仕妣钟氏,远祖陈德应妣姚×珍(幺鼻祖陈荣华幺远祖陈德凡定居施南府天桥),陈元德移居利川县茅坝。湖北省利川市陈氏字辈:天祖梓光兴,春燕教丹应。仕国贻元昌,忠和达建章。正大芳明显,传家启佑良。学海广渊博,义后永攀登。山东省阳谷县陈店陈氏族谱文、守、玉广东春云化淑中……江苏省盐城市庙湾陈氏家族自十六世至六十三世辈份排序于后:起应志增;嘉德宏昌。克光其绪;锡庆延长。怀祖崇善;铭颂恩福。俊杰显荣;忠良松鹤。武林学海;祝贺裕康。威振华汉;远宣东方。......
太康六年(285),陈寿撰成《三国志》。《三国志》是纪传体三国史,共65卷,分魏、蜀、吴三志。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只有纪、传而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志》、《吴志》有传无纪。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好学,曾受教于谯周,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太康元年(280)晋灭吴后,他搜集魏、蜀、吴史料,终于撰成《三国志》65卷。《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于全书之首,对魏的君主称帝,叙入纪中;而对吴、蜀则称主不称帝,叙入传中。在中国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三国志》取材严谨,文笔精练,记事比较真实。凡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影响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的人,书中都有所记载。此外也记录了国内少数民族以及邻国的历史。但由于记载过于......
广东省封开县文物普查队日前在县内普查时发现毛笔手抄本《陈氏春秋将军博士谱图》,谱中将汉代的陈钦、陈元列为他们的祖先。根据族谱的记载,普查队找到了明代时“河南府陕州知州”陈道蕴的墓葬。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陈钦、陈元父子是东汉时期名满全国的大学问家,《后汉书》有传。陈钦被王莽封为“厌难将军”;陈元被汉光武帝刘秀选为第一“博士”,后被屈大均称为“岭海之儒宗”。近日,广东省封开县文物普查队在县内普查时发现毛笔手抄本《陈氏春秋将军博士谱图》,谱中将汉代的陈钦、陈元列为他们的祖先。根据族谱的记载,普查队找到了明代时“河南府陕州知州”陈道蕴的墓葬。墓葬所在山头名庇子山。墓位于山腰,座西北向东南,是座土墓。坟包前立大小石碑三通。中间最大石碑上阴刻崇祯十二年的诰命圣旨一道。由于石碑已残,圣旨的内容不全,后查族谱发现有该圣旨的全文记录。两边各有一通小石碑,一为墓名铭刻;一为墓志铭。墓名铭上刻“皇明陕州太守湖......
蕉岭旧称镇平县,是汉族客家民系聚居的地方。全县总面积960平方公里,为全国总面积的万分之一,其中有山地113.4万亩,耕地11.5万亩,河、湖水面及其他面积18.7万亩。2004年底全县总人口22.5172万人,是广东的重点台乡之一,约有“三胞”56万人,其中祖籍在蕉岭的台胞46万人。 1新铺镇塘福岭陈氏开基祖(贝周)公墓地-简称:陈氏开...
陈益家族墓位于东莞市虎门镇金洲社区小捷山上,有陈莲峰墓、陈益墓、陈虞肩墓、儒楚公邓氏墓等4处墓葬。明万历十年(1582年),东莞虎门北栅人陈益从安南(今越南)带回番薯种,试种成功后,在小捷山祖父陈莲峰墓地右方买地三十五亩进行扩种和推广,比福建长乐人陈振龙早11年,成为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陈莲峰墓则成为我国第一块番薯地的历史坐标,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陈莲峰(1478~1549),名志敬,字一之,号莲峰,东莞虎门人。明弘治十七年(1504)举人,历任浔州通判、南宁府同知、按察司佥事等职,后封中宪大夫。...
百岁光阴易掷梭,痴儿莫得等闲过。起家绍业由勤俭,处事交人贵缓和。酒饮三杯须用止,书攻万卷未为多。诗书勤讲读,财利少贪求,浊酒休酣饮,闲街莫浪游。清勤爷自守,孝友在儿为;浊富非吾志,宁怀一念私!享浊富徇利亡身,怀私心违天害理。修职业要如清献,不贪财欲比元之。友于劣弟,孝事慈闱;少衔曲糵,多读书诗。好好将舍宇修葺,谨谨把门户支持。交几个胜己友相近相亲,觅几文本分钱休悭休侈,说儿句谠直言无诡无随。亲戚邻里人情来往休教废,学谦和,拘廉耻。心正身修家更齐,便是佳儿。大意是说:人生一辈子最多也不过百岁,时光就象织布时抛梭子那样很快就消失了,不要随随便便浪费时间。继承祖宗基业,使家族兴旺,要靠勤劳节俭;处理世事,与人交友,要以和为贵,缓和厚道。酒不可多饮,适可而止,免得贪杯误事;书要努力攻读,读破万卷不能算多。要勤读诗书,不要贪求财利,不要随意饮酒,不要到处游逛。我做官要清廉勤政,你做事要孝顺友爱;贪图......
伉公支下(44庄)伉祖长子沂公支下四房分庄考蜕公七子长子彦成,字升,娶龚氏,江西武宁蒿溪乡河塘庄(原谱为:武宁庄)。谱云封彦成郎,其实,据光绪《建昌县乡土志·卷之四·古迹志(六)》载,早在“宋庆历间,陈彦成仕婺州”,后复居河塘庄。另据龙峰谱载其为灌公长子陈镛之裔孙。次子承成,字昺娶蔡氏,江西建昌陈桥万福庄(原谱为:建昌陈桥庄),封承成郎。在其14代孙中有名德渊者,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建昌陈桥独身迁居宁州(今修水县)桃坪之黄岗,为桃坪义门陈氏迁宁始祖。三子延成,字暠,娶高氏,江西靖江东村庄(原谱为:东城庄),后徙河南固始三台庄,封延成郎。四子才成,字鼎,娶赵氏,江西鄱阳乐平余干三县庄住马尾港庄(一迁建昌城子驿),封才成郎。五子学成,(福建仙游谱作“学诚”,疑为音误)娶吕氏,福建浦城庄。又云陕西蒲城县。六子典成,娶李氏,浙江善化庄,又云湖南善化庄七子尧则,建昌南丰庄(传至根......
1、湖南宁远·舜帝陵舜帝陵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据《九疑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地点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旧址在玉琯岩旁,2000年该遗址被发现,0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02年经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试掘,确定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叠压文化层最深处约3米。遗址南北狭长,五进,九开间,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体制。现在的舜帝庙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岩搬迁而来,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如今的舜庙为上世纪90年代重建,共斥资近三千万元,于99年落成。新建成的舜......
中国福建省南安市东田镇北洋自然村,古称福洋,北洋陈氏宗祠位于东田村北洋路101号。坐西向东,前环铜寨与贵山,背靠将军山,门前有月池,左近双溪支流,川流不息。右邻东英县道,车来人往;宗祠前低后高、明堂开阔、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一处绝好的风水宝地。祠堂始建于清朝年间,因为年代久远,风雨侵袭,部分墙体,已是断壁残垣。盛世修祠堂,功德耀千秋!当今社会,江山壮丽,百业俱兴,家族后裔,人丁兴旺,繁荣昌盛,为我族重建祠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建祠立庙、祭拜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既顺应时代潮流,又合乎民心民意。为此,家族成立了宗祠重建委和基建组,在乡贤陈贤钞、陈孝家、陈丰实、陈瑶琼、陈忠林、陈和冰、陈忠购、陈建设和陈汝秦等的倡议下,整个家族,男女老少,全员参与,人人出力,能者多劳,富者多捐。宗祠于2020年农历7月15日在原址的基础上破土动工。新建大宗祠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
伦教熹涌陈氏始祖省轩公,讳国贯,字一理。有宋孝宗赵昚(shèn音甚)皇帝赐书及御书之宝玺。公及宋淳熙已酉(1189年)科举人,历官大学授承侍郎。南雄府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人,卜居广城塘巷,立籍广州路南海县太艮里忠义乡黎村坊(现荔村熹涌)永为子孙定居。熹涌陈光裕堂,始建于元朝顺景年间,即熹涌义门陈氏六世祖荻洲公年代,坐北向南,宽108坑瓦,建筑宏伟,祠深三进,分正门及左右两门廊入祠内,内进有聚贤堂、光裕堂、厅堂宽大。左为棣萼古庙,右是衬祠。2006年重修。据说本来熹涌陈家宗祠规模很大,甚至与广州陈家祠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因为修公路拆了大部分,只留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院落。...
坐落于凤山西麓、凤城镇吾都村中部,背靠贡山。始建于明末,2001年重建。大厝式,两旁有护厝,建筑面积527平方米,门前有月眉池,竖立三副旗杆盘石,大厅悬挂“进士”、“解元”、“文魁”、“武魁”、“父子典邑”、“连捷登科”、“登科”等匾额。楹联均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金用所书,主要有:“父慈子孝千秋继;兄友弟恭百世传”、“成才裔应勤工立业;好儿孙宜奋发兴邦”、“宜抱兴邦报国以求显祖;应为毓裔成才争取荣宗”、“宜培兰桂以期流芳远;应毓家驹争取衍庆长”、“虞人永应兴鸿业;都众长宜毓俊才”、“虞宗德业宜长继;都裔人龙应永培”、“已得家山多隐秀;能修学海自风流”、“祖德千秋宜永继;宗功百世应长传”、“虞祖欣居凤麓;都祠诚觐观音”、“百代孝慈高仰止;万年支派承流通”。...
璋嘉陈氏宗祠位于合浦县曲樟乡璋嘉村委,建于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占地500多平方米。1993年公布为合浦县文物保护单位。合浦县曲樟乡璋嘉陈氏宗祠璋嘉村简介璋嘉村是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曲樟乡东北部较为偏僻的一个山村,与玉林市和钦州市交界,,南与公馆镇相距12公里,频临旺盛江水库,属丘陵地带。该村落辖6个自然村,即老屋、老屋场、坑尾、新尾场,新门楼、歧山背(爱国将领陈铭枢故居)等,全村共有农户400多户,人口2000多人。6个自然村主要姓陈,其次姓潘。宗祠简介陈氏宗祠位于抗日爱国名将陈铭枢先生的故乡合浦县曲樟乡璋嘉村,四周群山叠翠,风景秀丽,是北海、合浦境内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文物最多、内涵最丰富的一间祠堂。它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1993年列为合浦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建造背景嘉村居民为客家人。客家人重本溯源、“慎终追远”、“崇本报先”的意识比较浓厚。这种崇古的价值取向与浓厚的......
Copyright 2023 zupu.cn 浙ICP备18024415号-5